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法学学科评估也许很简单!附多份2019年法学学科排名!

学术之路 学术之路 2021-09-17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全国法学学科评估应该是一件超级复杂的事情,但是当我们仔细的专研相关的评价指标时会惊奇地发现,很多指标就是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而且很多统计数据早已公开另外如果你是一位长期阅读学术之路公众号推文的读者应该对各个院校在各个指标上的表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说明(附A类期刊名单,法学14种)

说得更直白一些,哪些高校在一些指标上表现特别优异,这是你可以感受到的。下面咱们就结合多个法学学科排名以及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首先,先给大家奉上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共4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标“▲”的为主观评价指标,标“△”的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试点”指标主要体现导向,在第四轮评估中权重较小;指标权重由法学学科专家提出建议,学位中心使用其平均值为最终权重;本指标体系中的“学生”指学术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因此如果该院没有学术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那么涉及到的指标得分当然也就没有了。

我国654所法学教育培养单位中共计有100-120所有学术学位博士培养,有200多所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因此这些院校之外的学院如果在其他指标上表现不是那么突出,那么其只能排在200位开外啦。当然并非所有院校都会参与法学学科评估的。例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时,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40所,参评38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44所。截至当前全国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53所。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最近3年新增的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点非常多,这些院校在此之前如果没有开展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培养,那么其在第五轮评估中“学生”得分会很少。因此,我们预估第五轮学科评估高校在160-200所之间毕竟近30所高校想以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作为2021年申报法学一级学科的重要凭证。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二)(经济学、法学、教育学门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说明

数据来源

A.师资队伍与资源

A1.师资质量

S1.师资队伍质量▲

提供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海外经历等基本情况;提供 20 名骨干教师(其中青年教师不少于 6 名)情况(年龄、学科方向、学术头衔、学术兼职等情况)和团队情况,由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国际化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学校填报

A2.师资数量

S2.专任教师数(设置上限)

本学科专任教师总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学校填报

B.人才培养质量

B1.培养过程质量

S3.课程教学质量

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省级(按省做标准化处理)及军队教学成果奖;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

公共数据

S4.导师指导质量▲(试点)

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

问卷调查

S5.学生国际交流

①赴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 90 天的学生;②来华学习交流连续超过 90 天的境外学生(含授予学位学生);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质量。

学校填报

B2.在校生质量

S6.学位论文质量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公共数据

S7.优秀在校生▲

列举 15  名优秀在校学生并简要介绍其在学成果(如参加竞赛获奖、参加重要科研项目、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成功、获得科研奖励或其他荣誉称号等),由专家进行评价。

学校填报

S8.授予学位数(设置上限)

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人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公共数据

B3.毕业生质量

S9.优秀毕业生▲

提供近四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质量等),并列举 20 近十五年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由专家进行评价。

学校填报

S10.用人单位评价▲(试点)

提供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学位中心直接联系其所在部门联系人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对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满意度等进行评价。

问卷调查

C.科学研究水平(含教师和学生)

C1.科研成果

S11.学术论文质量△

①在 A 类期刊(清单见附件 2-1)上发表的论文;②其他 20 篇高水平论文(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 8 篇,每位教师最多填写 5 篇),由专家参考论文引用、期刊档次等情况对论文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

公共数据/学校填报

S12.出版专著

近四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仅统计“著”的情况,译著、编著、教学用书不计入内);入选国家社科文库或被翻译为外文的专著加分。

学校填报

S13.出版教材

近四年出版的“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公共数据

C2.科研获奖

S14.科研获奖

①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②省级科研获奖(清单见附件 2-2)、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公共数据

C3.科研项目

S15.科研项目(含人均情况)

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②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目(限填 30 项)。

学校填报

D.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D1.社会服务贡献

S16.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

提供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典型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创办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推进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发挥智库作用,为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并获得采纳等。由同行专家进行评价。

学校填报

D2.学科声誉

S17.学科声誉▲

同行和行业专家参考《学科简介》(包括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方向设置、国内外影响等),对学术声誉和学术道德等进行评价。

专家调查

其次,我们就相关指标进行详细解读分析S10.用人单位评价▲(试点)、S4.导师指导质量▲(试点)的占比应该还是不大,对于参评高校来说大家的得分应该差别不大。S2.专任教师数(设置上限)、S8.授予学位数(设置上限)这2个指标对于排名前20的高校来说应该得分基本相同毕竟本学科专任教师总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S17.学科声誉▲是指同行和行业专家参考《学科简介》(包括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方向设置、国内外影响等),对学术声誉和学术道德等进行评价。这个指标主观性较大,影响得分的主要因素大家可以简单预估一下,感觉排名前十的得分没有多大差别,不过请关注一下学术道德,一旦有污点很受影响。

S1.师资队伍质量▲是指提供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海外经历等基本情况;提供20名骨干教师(其中青年教师不少于6名)情况(年龄、学科方向、学术头衔、学术兼职等情况)和团队情况,由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国际化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这个可以从很多高校的教师招聘采用非升即走中就可以看到。另外大家如果关注学术之路与问津学术圈推送的招聘信息,应该可以看到不少知名院校这几年的招聘人数多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因此整体而言,有钱的知名高校得分不会有多大差别,即便中间有不足的,你看各个高校都在想办法弥补了,更何况最近3年知名教授的流动人次高达近100人次。

S5.学生国际交流,大家都懂的,名校在这方面都很给力,只不过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不知道这个选项有没有减分的可能,即如果不能培养出一定比例的合格留学生不加分反而减分。如果没有的话,前十名的得分应该差不多,北京地区高校似乎会得分高点。

S12.出版专著、S13.出版教材、S14.科研获奖、S15.科研项目(含人均情况)的解读详见上述表格。关于这几个指标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之前的相关获奖、课题公告的信息推送。整体而言,还是名校、头部效应比较明显。下面还有一个评价指标,基本上各个高校在上述几个指标上的表现跟接下来解读的指标比较一致。

S11.学术论文质量△是指在A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其他20篇高水平论文(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8篇,每位教师最多填写5篇),由专家参考论文引用、期刊档次等情况对论文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在这方面大家可以参阅一下青年法学家评选入选的人员。第十四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终评公告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轮评估时法学A类期刊共9种,如上所示。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法学A类期刊的头部效应更明显,而且并非所有的参评高校都有A类期刊。例如我们统计了2017年、2018年各个高校在法学A类期刊的发文数量(评估时应该是参考2016、2017、2018、2019年的),如下表所示。在具体的评价时前10名的得分应该没有什么差别,不过不少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表现不佳,会拉开距离。

单位

发文量

单位

发文量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1

宁波大学法学院

2

安徽医科大学法学系

1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

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

深圳大学法学院

2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1

烟台大学法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司法研究院

1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

2

大连理工大学法律系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2

大连外国语大学

1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2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1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3

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

1

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

3

广西大学法学院

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3

贵州财经大学公管学院

1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3

贵州大学法学院

1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3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1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

3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1

上海政法学院法学院

3

河西学院法学院

1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

3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1

西南大学法学院

3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1

扬州大学法学院

3

江苏大学法学院

1

河海大学法学院

4

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

1

华侨大学法学院

4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1

暨南大学法学院

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

1

辽宁大学法学院

4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

4

兰州大学法学院

1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4

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

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4

南京财经大学

1

湘潭大学法学院

4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

1

郑州大学法学院

4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1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

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

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系

1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5

青岛大学法学院

1

福州大学法学院

5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1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5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5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1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5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

5

山东政法学院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5

上海大学法学院

1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6

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

1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6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6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1

南昌大学法学院

6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1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6

同济大学法学院

1

云南大学法学院

6

温州大学法政学院

1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6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1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6

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

1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6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1

复旦大学法学院

7

西安财经学院法学院

1

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

7

西安理工大学法律系

1

上海政法学院

7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8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

1

湖南大学法学院

9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1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9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1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9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

1

南开大学法学院

10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11

中国海洋大学

1

西北政法大学

11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1

广州大学法学院

12

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

1

中山大学法学院

12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1

中南大学法学院

13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1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科院

1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

天津大学法学院

1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1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

1

上海交通大学凯源法学院

17

中南政法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17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1

重庆大学法学院

17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1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18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19

重庆文理学院法学系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20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

1

山东大学法学院

20

安徽大学法学院

2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21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法学所、国际法所

25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25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2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26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2

四川大学法学院

27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2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27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7

甘肃政法大学

2

厦门大学法学院

2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土地法制研究院

2

南京大学法学院

33

海南大学法学院

2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36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

2

吉林大学法学院

40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2

武汉大学法学院

40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2

北京大学法学院

74

河南大学法学院

2

西南政法大学

74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2

清华大学法学院

80

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91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2

华东政法大学

1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

中国政法大学

115

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

2

合计发文量

1484

S16.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提供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典型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创办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推进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发挥智库作用,为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并获得采纳等。由同行专家进行评价。我们发现在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发挥智库作用方面有的院校表现特别优异,在这方面大家可以翻阅一下我们推送的学术资讯与学术征文公告。我们预估在这个方面会拉开一点距离。

S3.课程教学质量、S6.学位论文质量这个基本都比较公开,大家重点关注一下获奖公告以及是否爆出学术不端问题。

S7.优秀在校生▲、S9.优秀毕业生▲,这个就是同学们展示的指标了,大家可以想想你们学校的优秀代表都有谁,做出了哪些贡献,各举15个如果想不到就有点麻烦喽!这项的得分可能差距很大。

好了,以上指标的简单解读就到这里吧。现在请我们自己认真想一下自己可以为学校多拿分吗?以后不要再简单地认为法学学科评估就是教学质量评估啦!更不要认为这是法学本科教学的评估,其实与法学本科的关联度不是很大的。

下面,本文为大家汇编了几个法学学科排名榜。大家都知道的,这些榜单都有自己的评价体系,这些排名不一定令你满意,但是希望大家在评价时还是应该先看看他们的评价体系,在他们的评价体系下你们学校的排名也许就应该这样。

排名过长,请拉到文章底部留下您的感想吧。

2019年校友会排名

软科2019

教育部第4轮评估


武连书2019年大学排名

在制作上述排名时淡化了具体的1、2、3、4,而是更注重档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